2016年5月5日 星期四

澳門天主教文化遺產之旅(七):望德堂的前世今生

  望德聖母堂一般簡稱望德堂,它和聖安多尼堂及聖老楞佐堂並列澳門三大古老教堂,也是澳門最早的一間華人教堂。
  二十世紀之前,痲瘋病被視為不治之症,患者常遭放逐或隔離。過去有許多漁民會將得了痲瘋病的家人放到廣東沿海的一個小漁村,任其自生自滅;那漁村就是澳門。1569年,澳門主教賈尼勞在一個小山坡上興建了一間收容所來照顧這些病人。收容所旁邊也蓋了一座木造小教堂,給這些行動受到限制的痲瘋病人祈禱和參與彌撒。當時人稱這堂為「瘋堂廟」、「發瘋寺」或「痲瘋堂」,但其實它的正式名稱是「聖拉匝祿堂」。這就是望德堂的前身。
  聖拉匝祿(Saint Lazarus)是何許人也?他就是耶穌所講的寓言裡,那位在富人門外等候撿拾食物的乞丐。據路加福音第十六章記載,拉匝祿「滿身瘡痍,躺臥在他(富人)的大門前。他指望藉富家人桌上掉下的碎屑充饑,但只有狗來舐他的瘡痍。」福音中並未記載拉匝祿患的是甚麼病,不過天主教會仍將他立為痲瘋病人的主保,聖拉匝祿善會(Order of Saint Lazarus)也於12世紀成立,旨在照顧痲瘋病人。
  在參訪望德堂時,我們不妨重溫聖拉匝祿堂這段歷史和寓言,反省自己曾否因為無知、恐懼而對人有不當的歧視?又是否曾在享受生活之時,對窮困者的需求漠不關心?
  至於望德聖母堂一名的由來,據說是因為聖母瑪利亞有病人之痊、憂者之患、苦者之安和我等之望等名號,因此聖拉匝祿堂又有「聖母望德堂」和「望德堂」的別名。不過,它似乎在1576年之前就已改以望德聖母堂為正名,因為在15761月,教廷將澳門升為天主教教區,並選了望德堂作主教座堂,而選定的理由是在當時澳門三間教堂中,只有望德堂是以聖母為名。
  後來由於主教座堂不宜設在痳瘋院附近,教會便另建教堂作主教座堂。那就是上一篇提到的,正名為「聖母聖誕堂」的現今主教座堂。及至1882年,痲瘋院遷至澳門離島路環,聖拉匝祿堂這名稱和望德堂曾為主教座堂這段歷史也漸被淡忘。
  今日樣貌的望德聖母堂是在1896年重建,但其後又歷經多次修葺、改建。或許由於改建太多、太現代(見以下照片),這聖堂並未列入世界遺產。不過它和附近的瘋堂斜巷及葡式住宅群等建築,已被澳門政府列入「重點保護文化財產」內,深具保留價值。
  正因望德堂未列世界遺產,它並無對外開放參觀的規定,我們這朝聖團也因此只能一窺它的外貌,無法細睹它的內裡風采。我是後來趁回澳門祭祖之便,選了個主日進望德堂參與彌撒,才「偷拍」了下面的那些照片。
  從照片中可見,望德堂內的布置已非常現代化,有別於一般澳門的教堂。但在祭台左方仍可看到傳統的「進教之佑」聖母像,其特色是聖母腳前的大錨。「進教」是舊日對華人領洗入教的稱呼,「進教之佑」即對教友的護佑。而錨則是望德的標記,是進教之佑聖母聖像的一部分,香港的榮休主教陳日君樞機的牧徽上便有進教之佑聖母和錨。有關的典故可詳見鮑思高家庭通訊 中《陳日君樞機牧徽與鮑聖神夢》一文(http://www.sdb.org.hk/sbchinese/192/19211.htm)。
  談到進教,心裡不免一番感觸。望德堂是澳門最早的華人教堂和前主教座堂,附近一帶曾是華人教友聚居之地,住著許多熱心教友,有「進教圍」之稱。但隨著時代的變遷,澳門教友的整體動力已被香港後來居上,望德堂區的教友人數和動力也不如從前;雖然這聖堂有豐富的歷史與宗教價值,卻未見有教友組織能提供平時的導賞活動。與之相比,教友人數可能更少的高雄玫瑰堂卻能提供平日及週末的導賞活動,是何其幸也!我們這些高雄玫瑰堂的教友得好好珍惜、努力。

參考文獻

1.    呂志鵬、黃健威(2009)。《澳門天主教堂》。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及澳門基金會聯合出版。
2.    林發欽主編(2005)。《澳門歷史建築的故事──澳門故事系列之二》。澳門培道中學歷史學會出版。
3.    馮瑞芬(2016)。《澳門世遺.世史洪流──澳門歷史建築有步》。香港:雲起文化。

4.    http://catholicsaints.info/saint-lazarus/



圖一:望德堂內的主祭台和座椅




圖二:望德堂的主祭台後的管風琴和祭台左側的進教之佑聖母像



圖三:望德堂內的苦路像




圖四:望德堂內的彩色窗戶




圖五:望德堂內主祭台兩側的座椅,這是近兩年更換的




圖六:望德堂的座椅已非常現代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反對同性性行為就是反科學?

  《天主教教理》說「同性戀的行為顯示嚴重的腐敗,聖傳常聲明『同性戀的行為是本質的錯亂』,是違反自然律的行為,排除生命的賜予,不是來自一種感情上及性方面的真正互補。在任何情形下同性戀行為是不許可的。」(教理 2357 條) [1] 這說法常受到支持同性戀者駁斥,其中包括從生物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