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日 星期六

留言

  在香港大學宿舍寄居已快兩個月了,今天才有機會到校園內走一趟。今天逛的是最新建的港大百週年校園,而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校園後方山坡上的百周年花園。在此不僅可以聽到鳥語花香,俯瞰港島一隅的風光,還看到了頗具巧思的「磚‧故事‧牆」。
  這面牆是為紀念資助興建百週年校園的一千七百位校友與恩友而建的,也是港大募款技巧的代表作。由此固然可見港大的生財有道,但最令我細味,良久無法忘懷的,是這些捐款人留在磚上的話語。每名或每組捐款人的留言都不相同,但大致包括了緬懷、感恩、期許與祝福。例如,有已婚四十五年的夫婦寫「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有子女寫他們懷念父母的遺訓,並謹記「行醫是一個使命,服務所有人」,有一群人追思一位1976年畢業的醫生,對他說「您是我們的驕傲,永永遠遠愛著您」。更特別的是,有一位捐款人感謝爺爺奶奶,感謝他們把最好的給了他父親。這大概是既為自己感謝,也替父親致意吧。
  整面磚牆是建在戶外的,風吹雨打,日曬雨淋,牆上的字跡未必能保留完整至下一個百年。但即使只有五十年,五十年後留言的人大概也作古了。如果我要留下一兩句話,給從今五十年的人看,甚至百年以後的後人看,我會說些甚麼?我一定會說我認為對我自己或對後世人最有意義的事情。我想在這牆上留言的人多半也是如此想。這也是為甚麼我會被這些留言吸引,因為它們代表了許多人心中最真誠、最為珍惜的價值,以及人性裡一些至為良善的面貌:緬懷、感恩、期許與祝福。說實在的,這些留言比許多在Facebook, Line, Whatsapp等社交媒體的留言有意思多了。

  牆上的留言也教我反省:如果是我的子女或學生留言,他們會講論我嗎?他們會說我些甚麼?那些留言者的父母師長,為何能讓人如斯感念?願每一位看過這牆的人,皆能深切自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聖母將一切默存於心,若瑟呢?

  路加福音第二章記載,當瑪利亞和若瑟在聖殿裡找到失散三天的耶穌時,「耶穌對他們說:『你們為什麼找我?你們不知道我必須在我父親那裡嗎?』但是,他們不明白祂對他們所說的話……祂的母親把一切默存在心中。」(路二: 49-51 )奇怪的是,路加並未記載若瑟的反應。難道是若瑟當場暴跳如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