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6日 星期六

心靈環保,地球未必就會好

  兩週前在一場為教會的演講中,我問聽眾可以在自己生活上做哪些環保的努力。有位先生答說:「心靈環保」。由於這話有點抽象,我請他再說具體一些。他說:「很簡單,不要太多物慾,生活力求簡樸」。這先生能願意行簡樸的生活固然值得肯定,但他的回答也反映著許多人的一個盲點,就是將環保行動看得太過簡單。

  數十年內,台灣的環保宣導提醒我們「舉手之勞做環保」;這話雖然有理,卻也給人一種錯覺,以為只要每個人做好「舉手之勞」的環保項目就可以救我們的地球。事實上還差得遠。個人從自己做起,從簡單的「舉手之勞」項目做起,是我們的責任,也是環保行動的開始。但如果我們在此停步,則仍無法挽救今日殘破的生態,無法治好百病叢生的地球。簡樸生活,減少無謂的資源浪費固然重要,但如果無法喚起許多人的共同參與,個人行動的效果是非常有限的。

  在台灣和香港的捷運(地鐵)站,捷運公司都有宣導推嬰兒車的乘客要搭乘升降電梯,但我仍常見有父母將小孩放在嬰兒車內,推上手扶梯。我想,這些父母不是不愛他們的小孩,而是缺乏風險意識和貪方便。過去四十多年,諸多研究也顯示「方便」是影響人們做不做環保的關鍵,環保的觀念和態度有時候反而是其次。如果人們為了方便,連自己小孩的安全都會輕忽,我們如何能期待他們會為了環保而忍受不便?因此,我們必須改變現況與現行的一些制度,讓做環保更方便(或不做環保更不便)。例如,如果要在教會的堂區內推動「自備環保杯,不喝瓶裝水」,我們就應儘量提供教友飲水機或其他飲用水源。光是獨善其身做環保,是不夠的。

  獨善其身的另一個問題是,許多資源的浪費和環境的問題並非個人直接造成,而是企業(尤其是大企業)造成的。例如,許多可食的食物在送達我們手上或餐桌之前,其實已經因為超級市場或餐廳的營運慣例而被丟掉。除非我們透過集體消費者的力量改變這些陋習,否則個人的節衣縮食對減少資源浪費及糧食分配不均,永遠只是杯水車薪,難濟於事。這就是為何教宗方濟在他的《願祢受讚頌》生態通諭中強調:

社會問題必須由團體網絡來回應,不能單靠個人的善行去累積成果。此任務「對人的要求極高,單憑個人的積極主動……也不足以完成。管理大地,是要不同力量的合併和集思廣益方能達到。」能帶來持久改變的生態皈依也是團體性的皈依。(通諭219)

  只講求「心靈環保」也有一個危險,就是只知儉樸生活,卻忽略了有時候環保需要付更多的錢。例如,由有森林管理委員會(Forest Stewardship Council, FSC)認證的紙漿製造的衛生紙,比較能保護雨林、有利生態,但價格會比用其他紙漿製造的衛生紙貴。對土地和生態更友善的有機農產品比較貴,一般用化肥、農藥生產的農產品比較不環保,但卻便宜。如果我們一味只談儉樸生活,永遠只挑最便宜東西買,那反而容易對環境造成傷害。

  總而言之,儉樸生活和個人舉手之勞的環保行動雖然值得鼓勵,但我們也必須有集體的行動與對環境問題更深切的認識,方可有效解決今日的環境問題,尤其是全球性的生態危機,留給我們後代一個宜居的地球。對此,教宗方濟也說得很清楚:

除非我們願意花氣力處理這些更深入的議題,否則我不認為我們對生態的關注能帶來重大成果。我們若敢於面對這些議題,勢必提出反問自己的尖銳問題:我們生存於世的意義是什麼?……地球需要我們為它做些什麼?只是簡單地說,應該關心後代,已不再足夠。(通諭16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反對同性性行為就是反科學?

  《天主教教理》說「同性戀的行為顯示嚴重的腐敗,聖傳常聲明『同性戀的行為是本質的錯亂』,是違反自然律的行為,排除生命的賜予,不是來自一種感情上及性方面的真正互補。在任何情形下同性戀行為是不許可的。」(教理 2357 條) [1] 這說法常受到支持同性戀者駁斥,其中包括從生物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