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8日 星期三

你像法利塞人嗎?


  讀過福音的人,大概都會有一個印象:反對耶穌的法利塞人(Pharisees)是虛偽、墨守成規和缺乏愛心的。但通常較少人會反省,自己是否也像法利塞人。
  路加福音第六章裡有一個故事,說耶穌在安息日看到一個右手乾枯的人,心中就動了憐憫,醫好了他。法利塞人卻因此「狂怒填胸,彼此商議,要怎樣來對付耶穌。」他們之所以如此反應,主要原因之一是他們深信既然當時的猶太法律禁止安息日工作,耶穌就不該選在那天為人治病。法利塞人這種墨守成規的心態,固然值得譴責,但墨守成規的只有他們嗎?
  事實上,我們經常都會面對兩個選擇:要依循某些既定的禮規、慣例、風俗,或是視情況而予以變通,甚至突破這些規定、習慣。如果一昧依循,容易流於墨守成規,食古不化;如果全面否定過去禮規習俗,則又太我行我素。二者間如何抉擇,耶穌給了我們一個榜樣。
  耶穌和法利塞人的衝突,許多次都是因為祂不遵守法利塞人所堅守的傳統,但祂這樣做並非為了叛逆或警世駭俗,而是為了更高的價值,尤其是仁愛。例如,耶穌曾三次當著法利塞人的面在安息日「工作」,但這都是為了治病。耶穌的確違反了法律的條文,但卻守住了法律的精神。安息日禁止工作的規定,原是要讓人(包括毫無勞基法保障的奴隸)在這天休息,也讓人在這天可以靜心祈禱,和天主交談。換言之,安息日是為人的身、心、靈益處而立的。耶穌在安息日治病,只是回歸法律的初衷。
  在今天的社會裡,我們是否凡事都能緊記初衷?例如父母給孩子立了許多規矩,孩子若違反了怎麼辦?如果規矩的原意是要讓孩子更健康、更幸福(而非更好管),我們該如何對待犯規的孩子?同理,校內或班上的規定如果是為了學生的好處,我們該如何對待違規的學生?若我們只能從維護規定中找尋舒適與安全感,我們便和法利塞人有幾分相似。如果我們不問違規的緣由,也不問規範的初衷,而只因別人違反我們訂立的規範而動氣,那就更像法利塞人。

反對同性性行為就是反科學?

  《天主教教理》說「同性戀的行為顯示嚴重的腐敗,聖傳常聲明『同性戀的行為是本質的錯亂』,是違反自然律的行為,排除生命的賜予,不是來自一種感情上及性方面的真正互補。在任何情形下同性戀行為是不許可的。」(教理 2357 條) [1] 這說法常受到支持同性戀者駁斥,其中包括從生物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