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2日 星期二

看懂天主教(一):最特別、最迷你的國家梵蒂岡


  依《2016年教會年度統計》(引自梵蒂岡電台2018614日報導),全球天主教徒多達 13億。這占了全球人口的 17%,亦僅次於印度的人口數。[1] 換言之,若將全球天主教徒比作一個國家,它將是全球人口數最高的第三國家,僅次於中國大陸及印度。
  事實上,為了管理、教導和服務這數目龐大的教徒,天主教的確成立了一個國家,就是梵蒂岡。但並不是所有教徒都是梵蒂岡的國民,其實梵蒂岡是一個位於義大利首都羅馬的城中之城,是一個城市國家,獲得普世承認,但它只有公民,沒有國民。世上沒有人享有梵蒂岡的國籍。
  而且,梵蒂岡的公民身分是授與的,並不是因為出生關係而取得的。一個人若被派駐梵蒂岡工作,他便可能被授與梵蒂岡的公民身分,他日後若調離梵蒂岡,公民身分便消失。這人的子女,無論是否生在梵蒂岡,都不會因此獲得梵蒂岡的公民身分。所以,梵蒂岡的公民身分大概是全球最難取得的公民身分。
  那梵蒂岡的公民有那些人呢?梵蒂岡的最高領導人是天主教會的領袖,也就是教宗,他是梵蒂岡的當然公民。其餘公民是負責掌管全球天主教會事務的行政人員、牧職人員(神父、修士修女等)、服務人員和教廷的護衛隊。這些人加起來大概有數千人,但多數住在梵蒂岡外,因此梵蒂岡內的人口甚少,據估計只有 800至 900人(梵蒂岡從來沒有做過人口統計,所以只能估計)。
  其餘 13億的天主教徒雖非梵蒂岡的公民,卻有義務支援梵蒂岡的經費。事實上,「要盡力幫助聖教會經費」是天主教徒要守的「教會四規」之一(當然還有更重要的,要求愛天主及愛人如己的天主十誡)。梵蒂岡拿到教徒們「上繳」的捐款,除了支應行政經費及牧職人員的生活所需之外,還要分配到世界各個有需要的角落,進行濟貧、慈善、教育、傳教等公益及牧靈工作。
  梵蒂岡還有許多特別之處,甚至世界之最。它是全球面積最小的國家,只有 0.44 平方公里,比高雄市面積最小的鹽埕區還小,不到鹽埕區的三分之一(鹽埕區的面積是 1.416 平方公里,大家到高雄參觀天主教的玫瑰聖母聖殿時,不妨到隔壁的鹽埕區走走)。梵蒂岡也是全球家庭數目最少、出生率和生育率最低的國家。它也是一個有外交,沒國防的國家,因為它是羅馬的城中之國,羅馬就是它的邊防,義大利就是它的國防。更重要的是,梵蒂岡是人數最少,卻影響力最大的國家。
  梵蒂岡不僅教導全球 13億信徒的言行,也透過它對仁愛、正義、和平的宣講及工作,成為穩定世界的一股力量。尤其在天主教國家,天主教的精神和主張或多或少都影響到國家的決策。例如,現任教宗方濟各在 2015年發表的《願祢受讚頌》通諭,針對全球的生態及環保問題,從科學、社會及倫理角度提出剖析和反省,就是一份深受好評,影響至鉅的教會文獻。
  對台灣而言,梵蒂岡更是特殊,因為它是我們在歐洲唯一的邦交國。國人只要持歐洲申根簽證入境義大利後,便可前往梵蒂岡對外開放的區域,例如聖伯多祿大教堂或梵蒂岡博物館等,不必另外簽證。有機會到歐洲,記得到這友邦聖地參觀啊。




[1] http://worldpopulationreview.com/ 報導,2018年八月的全球人口數為76.3億人。

2019年1月21日 星期一

以色列人為何不揭竿起義?

  日前在查經班有人問到,梅瑟(摩西)時代的以色列人那麼多,為何不起來反抗奴役他們的埃及人?會有這提問,可能是受到出谷紀(出埃及記)的一些記載影響。出谷紀第一章就引述埃及法老王的話說:「看以色列子民,比我們又多又強。」(出1:10),第12章又說以色列人脫離埃及時,「步行的男子約六十萬,家屬不算在內」(出12:37)。但以色列人是否真的如此人多勢眾,不無疑問。
  首先,要帶領超過百萬之眾在數天之內出埃及,過紅海,並在曠野中遊走四十年之久,談何容易。其次,聖經作者常用誇大的語風來突顯天主的奇妙化工與無所不能(此種誇大雖無損救恩的道理,卻不符史實)。思高聖經在出谷紀第12章便下了一個註解,說:
「六十萬」,這個數字可能來自以希伯來字母的計數法,是將「以色列子民」一名的希伯來文字母讀為數目字,再彼此加起來,以後用一千去乘,即得六十萬三千。實際上其時出離埃及的以色列人,不會超過三萬。
因此,當時的以色列人口,未必真的超過埃及人。更何況當時埃及人的兵器是遠遠優於以色列人的裝備。
  按維基百科,「最先出現鐵器使用的是古埃及與蘇美,在公元前4000年已出現極少量的使用。」考古學亦顯示,古埃及人早在3500年前,已經懂得利用隕石來打造寶劍等鐵器(大紀元20160608日報導)。可以想像,作為統治層級的埃及政府,應該掌控了當時境內的鐵製兵器。至於以色列人,他們無論鐵器數量與打鐵技術上都是相對落後,這在聖經也有線索。
  第一個線索是梅瑟在流亡後重返埃及時,他和他的家人「似乎」仍停留在石器時代,連銅器都不多。他妻子是用石刀為兒子行割損禮的:「漆頗辣急忙拿了一塊石刀,將他兒子的包皮割下」(出4:25)。
  第二個線索是梅瑟是在公元前1250年左右率領以色列人離開埃及(見思高聖經附錄)。約220年後,以色列的首位君王撒烏耳和培肋舍特人交戰。
那時,在以色列全境內沒有鐵匠,原來培肋舍特人說過:「免得希伯來人製造刀鎗。」因此,以色列人為磨快【磨利】犁、鋤、斧、鐮,都要下到培肋舍特人那裏。磨快犁和鋤的價錢是三分之二「協刻耳,」磨快鐮刀或裝製刺針是三分之一「協刻耳。」所以在米革瑪斯到了開戰的那一天,隨從撒烏耳和約納堂的人手中都沒有刀鎗,祇是撒烏耳和他的兒子約納堂有刀鎗。(撒上,13:19-22
由此可推想,梅瑟那時以色列人的武器應該很落後。苦命總比沒命好,以色列人沒選擇武裝起義是對的。

反對同性性行為就是反科學?

  《天主教教理》說「同性戀的行為顯示嚴重的腐敗,聖傳常聲明『同性戀的行為是本質的錯亂』,是違反自然律的行為,排除生命的賜予,不是來自一種感情上及性方面的真正互補。在任何情形下同性戀行為是不許可的。」(教理 2357 條) [1] 這說法常受到支持同性戀者駁斥,其中包括從生物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