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9日 星期日

你心中隱藏的偶像是哪一個?

今天輪到我為教會的查經班導讀,讀的是智慧篇。它的英文篇名是Wisdom of Solomon,意指「撒羅滿的智慧」(「撒羅滿」是天主教對King Solomon的翻譯,較為人熟知的翻譯是「所羅門」)。這本書收錄在天主教的聖經裡,但猶太人否認這書的正經性,將它列入「偽經」(apocrypha),基督教的聖經裡也沒有它。
我負責導讀的是智慧篇第十三至十五章,當中講論重點是偶像崇拜的愚昧和邪惡。我們一群教友兄弟姐妹分享了彼此的見解,主要談的有兩點:()如何看待敬祖和敬禮聖人;()我們自己是否也拜偶像。
對於第一點,我們都相當肯定,自己在敬祖時抱持的心態和敬神的並不一樣。雖然民間有人會敬祖如敬神,但作為天主教徒,我們深知敬祖或祭祖僅是對先人懷念、感恩和盡孝的表現,並無宗教意義。這也符合1939年以後,天主教對中國人敬拜祖先的認知。
至於聖人的敬禮,天主教的態度也很明確。敬禮(veneration dulia(又稱恭敬;敬奉),是指「教會針對一般列品聖人所推動的真誠和正確的敬禮,使信徒藉聖人的榜樣而聖化,並賴其轉禱而獲得支援」(見《天主教英漢袖珍辭典》)。換言之,教友只是恭敬、尊崇、學習聖人,並祈求聖人與他們一同向天主禱告──天主教徒相信聖人無論是生前或死後,其禱告都是特別蒙主悅納的。所有教友都應知道任何一位聖人──包括聖母瑪利亞──皆是天主的造物,我們只該敬禮他們,而不該欽崇、朝拜或崇拜(adore)他們。遺憾的是,部分教友在行為上看來並非如此嚴守分際,致使外界誤以為天主教徒也「拜」聖人。這是我們教友該自省的。可幸的是,今日分享的一位弟兄提到,他向教外朋友解釋以後,朋友們多半能理解天主教此方面的準則。
提到聖母瑪利亞,順帶一提的是,由於她是聖人中最具德表的,因此「為促進天主子民的成聖,教會也鼓勵信徒以特殊孝愛之情敬禮童貞聖母瑪利亞,此種對聖母之特殊敬禮稱為 hyperdulia。」(見《天主教英漢袖珍辭典》)
至於第二點「我們自己是否也拜偶像」,大家都回答得很謹慎。固然,我們沒有占神問卜算星座,也沒有拜狐仙或拜金蟾蜍,但我們真的如天主十誡的第一誡所要求的,欽崇一天主在萬有之上嗎?如果我們為了功名利祿、世俗享樂而將天主暫置一旁,那何嘗不是一種偶像崇拜,一種對天主的背叛?例如,天主希望我們愛家人,也給了我們愛的能力,但若我們為了追劇、玩網路遊戲而忽略家人、不去陪伴那些需要我們陪伴的人,那就是辜負了天主的恩典,也廢弛了該盡的職責。
教宗方濟各說:「即使在今天,也有許多偶像,許多偶像崇拜者……在我們中間,在基督信徒中也不乏這樣的人。我不談論那些非基督信徒,我尊重他們。但是在我們信仰家庭中,也有人……將不可朽壞的天主的光榮,改歸為可朽壞的偶像:只顧自我,我的想法,我的舒適生活……。即使在今天,在前行的道路上仍有很多偶像……。我們每個人內心都隱藏著某些偶像。我們可以在天主前詢問自己:我心中隱藏的偶像是哪一個?哪一個偶像佔據了上主的位置!」(引自《鹽與光》20131015日報導)我們自己是否也拜偶像?這確是我們經常要捫心自問的問題。
最後補充一提,智慧篇之所以又名《撒羅滿的智慧》,是因為曾有一段長時間,學者都以為這書的作者是撒羅滿。但早在公元第四、五世紀,這說法已被推翻。目前我們只知這作者是一位猶太人。諷刺的是,撒羅滿雖以智慧聞名,而智慧篇也力斥拜偶像是萬惡之源(智慧篇第十四章第27節),但撒羅滿晚年卻遠離天主的道路,崇拜偶像。
據聖經列王紀上第十一章記載,撒羅滿不聽從古訓,娶了許多外邦女子。「他有七百個各地公主為妻妾,另外還有三百妃子;這些妻妾終於敗壞了他的心。當撒羅滿年老的時候,這些妻妾迷惑了他的心,勾引他去崇拜別的神;他的心已不像他父親達味的心,全屬於上主他的天主。這樣,他隨從了漆冬人的女神阿市托勒特和阿孟人的可憎之物米耳公。撒羅滿作了上主眼中視為惡的事,不像他父親達味那樣全心服從上主。那時,撒羅滿在耶路撒冷東面的山上,為摩阿布人的可憎之物革摩士,為阿孟子民的可憎之物摩肋客,修築了丘壇。」(第3至第7節)這裡,米耳公和摩肋客指的都是同一個邪神Molech(亦作MolochMolek),信徒會將兒童進行火祭獻給它。智慧篇(十四章23節)指責「他們會祭殺兒童」,就是指信仰Molech這類邪神的信徒。

因為這些離經叛道的事,天主讓撒羅滿的家族迅速沒落,王權被他的一個家臣奪去。這故事給我們兩個啟示,一是世間的誘惑無刻不在,我們必須終生警醒,力抗不懈。二是朋友對我們信仰的重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處事上如是,信仰上亦如是。

2016年5月7日 星期六

澳門天主教文化遺產之旅(八):聖味基墳場與聖彌額爾小堂

  從望德堂往東北方向走約五分鐘,就可到達俗稱舊西洋墳場的另一古蹟「聖味基墳場」(廣東人稱墓園作墳場)。它雖然並未列入世界遺產,但也有近170年的歷史(建於1853年)。記得我年輕時(1980年以前),平時到這裡的人不多。但據聞它現在已變成了一個旅遊景點:有人來觀賞西洋風格的墳墓,有人來研究澳葡先賢,有人來感受天主教的喪葬文化。甚至有大陸旅行團將此處列入遊覽項目之一,據說還深獲知識份子團友的喜愛(見澳門文獻信息學會網站,http://macau-mdis.org/art_show.php?id=23)。
  其實,墳場不僅可作為一個觀光景點,更是一個生命教育與心靈洗滌的場所。香港明愛聖若瑟中學的老師便曾經帶學生到香港跑馬地的聖彌額爾墳場考察,進行生命教育。台灣實踐大學的李清志教授曾提議與其去看跨年煙火,不如去墓園散步。他寫道(文刊於20131229日聯合報):
我常常在大年初一到墓園散步,因為過年到處人擠人,嘈雜的賀歲噪音,電視台裡特別難看的春節特別節目,到處刻意張貼的紅色裝飾,刺眼的紅色新衣,都讓我內心煩躁受不了!我會到陽明山第一公墓漫步,那裡是過年期間最清靜的地方。在山林墓園中,我可以安靜省思一整年的生活,讓內心紛亂的聲音沉澱下來,重新去面對新的年歲。
對許多人來說,李教授的做法實在太另類。但對基督徒而言,遠離世俗的雜音,安靜地回顧過去一年自己的生命旅程和天主的眷顧,不就是一種送舊迎新的好行動麼?
  事實上,筆者年輕時偶而也會到聖味基墳場散步。在林立的墓碑上看到葬在那裡的人有老有少,有貧有富,就不禁問自己:人生的意義是甚麼?該追求的是甚麼?可留下些甚麼,不能留下的又是甚麼?如何不枉此生?這些省思,至今仍深深影響我生活的目標與動力,也帶給我信仰上的平安。這次帶朋友們再訪聖味基墳場,也是希望能與他們分享這番體會。
  據曾慶導神父說,聖依納爵建議做神操的人默想自己在臨終病床上的情景,因為在這生命的最後一刻,人將會意識到什麼才是最重要的,該怎麼悔改。我想到一座天主教墳場參觀默想,也是異曲同工。
  聖味基墳場既原屬天主教墳場,就不免設有天主教聖堂。那聖堂名叫「聖彌額爾小堂」,於1875年由澳門政府撥款建造,是全澳門唯一以粉綠色為主色的哥德式小教堂。這聖堂雖小,但寧靜而氣氛莊嚴、祥和,是個祈禱的好地方。
  究竟聖味基和聖彌額爾有何關係?為何這兩個名字會放在一起?其實他們是同一位天使,是七位總領天使(Archangel)之一,亦被視為眾總領天使之首。彌額爾這名字的意思是:誰相似天主?它是希伯來語讀音Mīkhāʼēl的音譯,英文是Michael,英文發音是ˈmaɪkəl,音譯一般是「麥可」(國語)或「米高」(粵語)。Michael這名字在俗世也是響噹噹的:籃球巨星Michael Jordan,歌壇巨星 Michael Jackson 都是Michael。在英語裡,Michael亦簡化為Mike, Mikey, Mickey, or Mick。所以,米老鼠(或譯米奇老鼠)也是MichaelMichael的葡萄牙語是Miguel,發音比Michael更接近「彌額爾」,但在澳門這墳場卻被譯為「味基」,大概是因為譯者是以粵語譯音,且當時思高版聖經仍未出版,聖經人名並無統一的中譯參考依據。

  依據聖經和教會的傳統信仰,聖彌額爾有四項主要任務,其中一項是在信徒死後護送他們到天堂。聖經默示錄第十二章寫道:「天上就發生了戰爭:彌額爾和他的天使一同與那龍交戰,那龍也和牠的使者一起應戰,但牠們敵不住,在天上遂再也沒有牠們的地方了。於是那大龍被摔了下來,牠就是那遠古的蛇,號稱魔鬼或撒殫的。」另傳說教宗良十三世 (Leo XIII) 曾在神視中「看到了撒旦和牠指揮的魔鬼在世界到處將人領入地獄,而聖彌額爾總領天使則出現將其制服」(見 https://mountainandwater.wordpress.com/2015/09/29/stmichaelthearchangel/)。或許正因如此,許多天主教墳場均以聖彌額爾作主保,包括這聖味基墳場和前述的香港聖彌額爾墳場。大家下次到這些天主教墳場時,不妨和聖彌額爾多多攀談,說不定以後就「一路平安」。




聖味基墳場




聖彌額爾小堂

2016年5月5日 星期四

澳門天主教文化遺產之旅(七):望德堂的前世今生

  望德聖母堂一般簡稱望德堂,它和聖安多尼堂及聖老楞佐堂並列澳門三大古老教堂,也是澳門最早的一間華人教堂。
  二十世紀之前,痲瘋病被視為不治之症,患者常遭放逐或隔離。過去有許多漁民會將得了痲瘋病的家人放到廣東沿海的一個小漁村,任其自生自滅;那漁村就是澳門。1569年,澳門主教賈尼勞在一個小山坡上興建了一間收容所來照顧這些病人。收容所旁邊也蓋了一座木造小教堂,給這些行動受到限制的痲瘋病人祈禱和參與彌撒。當時人稱這堂為「瘋堂廟」、「發瘋寺」或「痲瘋堂」,但其實它的正式名稱是「聖拉匝祿堂」。這就是望德堂的前身。
  聖拉匝祿(Saint Lazarus)是何許人也?他就是耶穌所講的寓言裡,那位在富人門外等候撿拾食物的乞丐。據路加福音第十六章記載,拉匝祿「滿身瘡痍,躺臥在他(富人)的大門前。他指望藉富家人桌上掉下的碎屑充饑,但只有狗來舐他的瘡痍。」福音中並未記載拉匝祿患的是甚麼病,不過天主教會仍將他立為痲瘋病人的主保,聖拉匝祿善會(Order of Saint Lazarus)也於12世紀成立,旨在照顧痲瘋病人。
  在參訪望德堂時,我們不妨重溫聖拉匝祿堂這段歷史和寓言,反省自己曾否因為無知、恐懼而對人有不當的歧視?又是否曾在享受生活之時,對窮困者的需求漠不關心?
  至於望德聖母堂一名的由來,據說是因為聖母瑪利亞有病人之痊、憂者之患、苦者之安和我等之望等名號,因此聖拉匝祿堂又有「聖母望德堂」和「望德堂」的別名。不過,它似乎在1576年之前就已改以望德聖母堂為正名,因為在15761月,教廷將澳門升為天主教教區,並選了望德堂作主教座堂,而選定的理由是在當時澳門三間教堂中,只有望德堂是以聖母為名。
  後來由於主教座堂不宜設在痳瘋院附近,教會便另建教堂作主教座堂。那就是上一篇提到的,正名為「聖母聖誕堂」的現今主教座堂。及至1882年,痲瘋院遷至澳門離島路環,聖拉匝祿堂這名稱和望德堂曾為主教座堂這段歷史也漸被淡忘。
  今日樣貌的望德聖母堂是在1896年重建,但其後又歷經多次修葺、改建。或許由於改建太多、太現代(見以下照片),這聖堂並未列入世界遺產。不過它和附近的瘋堂斜巷及葡式住宅群等建築,已被澳門政府列入「重點保護文化財產」內,深具保留價值。
  正因望德堂未列世界遺產,它並無對外開放參觀的規定,我們這朝聖團也因此只能一窺它的外貌,無法細睹它的內裡風采。我是後來趁回澳門祭祖之便,選了個主日進望德堂參與彌撒,才「偷拍」了下面的那些照片。
  從照片中可見,望德堂內的布置已非常現代化,有別於一般澳門的教堂。但在祭台左方仍可看到傳統的「進教之佑」聖母像,其特色是聖母腳前的大錨。「進教」是舊日對華人領洗入教的稱呼,「進教之佑」即對教友的護佑。而錨則是望德的標記,是進教之佑聖母聖像的一部分,香港的榮休主教陳日君樞機的牧徽上便有進教之佑聖母和錨。有關的典故可詳見鮑思高家庭通訊 中《陳日君樞機牧徽與鮑聖神夢》一文(http://www.sdb.org.hk/sbchinese/192/19211.htm)。
  談到進教,心裡不免一番感觸。望德堂是澳門最早的華人教堂和前主教座堂,附近一帶曾是華人教友聚居之地,住著許多熱心教友,有「進教圍」之稱。但隨著時代的變遷,澳門教友的整體動力已被香港後來居上,望德堂區的教友人數和動力也不如從前;雖然這聖堂有豐富的歷史與宗教價值,卻未見有教友組織能提供平時的導賞活動。與之相比,教友人數可能更少的高雄玫瑰堂卻能提供平日及週末的導賞活動,是何其幸也!我們這些高雄玫瑰堂的教友得好好珍惜、努力。

參考文獻

1.    呂志鵬、黃健威(2009)。《澳門天主教堂》。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及澳門基金會聯合出版。
2.    林發欽主編(2005)。《澳門歷史建築的故事──澳門故事系列之二》。澳門培道中學歷史學會出版。
3.    馮瑞芬(2016)。《澳門世遺.世史洪流──澳門歷史建築有步》。香港:雲起文化。

4.    http://catholicsaints.info/saint-lazarus/



圖一:望德堂內的主祭台和座椅




圖二:望德堂的主祭台後的管風琴和祭台左側的進教之佑聖母像



圖三:望德堂內的苦路像




圖四:望德堂內的彩色窗戶




圖五:望德堂內主祭台兩側的座椅,這是近兩年更換的




圖六:望德堂的座椅已非常現代化


2016年5月4日 星期三

澳門天主教文化遺產之旅(六):六餅三魚的主教座堂

步出玫瑰聖母堂,穿過板樟堂前地往附近的小山崗上爬,不到五分鐘便可抵達崗頂上的主教座堂。主教座堂的正名是「聖母聖誕堂」,它是在1623年落成,在1962年改建後幾經翻新才變為今日樣貌。如今亦是世界遺產。
站在主教座堂門前,細心的遊客可以發現一件趣事:就是聖堂前庭馬賽克地磚上雖有一個聖經故事的圖案,內容卻和聖經的不同。地磚中央是太陽和希臘字母AlphaOmega,代表天主是如日之恆,且既是原始,也是終末。地磚右方是拉丁文 DUC IN ALTUM,就是路加福音裡的「划到深處」。有趣的是左邊的餅和魚,本意是記載福音上耶穌用五餅二魚餵飽五千人的故事,卻因為可畫的空間太大,藝術家竟將圖案砌成六餅三魚,給朝聖的人加菜了。
進入教堂內,迎面所見是莊嚴華麗的建築設計和諸多祭台及聖像。主教座堂除正祭台外,尚有兩個橫的小祭台及六個側祭台,比一般的教堂多。而最引我注目的,是正祭台兩旁各六扇彩繪玻璃窗。它們的引人之處不僅在於其繽紛濃烈的色彩,也在於它們的特別:這十二扇窗分別繪著十二位宗徒的聖像,比一般教堂的完整。相信許多教友和我一樣,「十二宗徒」這四字雖然琅琅上口,但卻說不出一半宗徒的名字。可惜我們當天沒有足夠時間讓導賞員好好講解這些扇窗戶,不然大家就可趁機認識全部十二宗徒了。
除了這十二宗徒的聖像之外,在聖母和諸多聖人的聖像中我覺得比較特別的,是永援聖母(Our Lady of Perpetual Help;亦譯作「萬應聖母」)的聖畫像。這不僅是因為這畫像的故事充滿傳奇色彩,也是因為它的畫意非常生動有趣,卻也溫馨感人。畫中小耶穌兩旁的二位總領天使彌額爾(Michael)和加俾額爾(Gabriel,又譯「佳播」)天使拿著釘十字架用的刑具,小耶穌因而害怕,跑到聖母懷中,連鞋子也掉下來。畫中的聖母這時凝視的並非小耶穌,而是畫前的人,也即是我們觀看者;她的右手並未緊握耶穌,而是微微張開,似在邀請我們與基督一起將手放進她手中。默觀這一畫像,可以讓我們更易體會耶穌的苦難,也更易感受來自聖母的安慰。有意進一步認識這畫像的朋友,可參閱(1) https://www.readability.com/articles/vqr8dzmx(2) http://accc.org.nz/%E3%80%8C%E6%B0%B8%E6%8F%B4%E8%81%96%E6%AF%8D%E3%80%8Dourladyofperpetualhelp/ (3) http://ourladyofperpetualhelpparish.weebly.com/the-meanings-behind-the-our-lady-of-perpetual-help-icon.html

最後補充一提:彌額爾是率領眾天使一同與惡龍(魔鬼)交戰的天使(見聖經默示錄),加俾額爾則是向聖母宣布她將以童貞之身懷孕生子的天使(見路加福音)。



主教座堂



地磚中央的太陽和希臘字母


拉丁文 DUC IN ALTUM


六餅三魚


正祭台旁的彩繪玻璃窗
(因導賞員不在,筆者和一般遊客均無法靠近祭台拍攝。
這也表示一般參訪者可能不會注意到這些宗徒聖像)

反對同性性行為就是反科學?

  《天主教教理》說「同性戀的行為顯示嚴重的腐敗,聖傳常聲明『同性戀的行為是本質的錯亂』,是違反自然律的行為,排除生命的賜予,不是來自一種感情上及性方面的真正互補。在任何情形下同性戀行為是不許可的。」(教理 2357 條) [1] 這說法常受到支持同性戀者駁斥,其中包括從生物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