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7日 星期四

書房進補(四):甚麼是 buycott?


  Buycott是一種消費者行動,它是由buyboycott這兩個字組合而成的新創名詞。Boycott是指透過拒買某種產品(或服務)或抵制某個企業、國家的產品(或服務),來表達對這產品或企業、國家的不滿和懲罰它們。Boycott,中文譯做「杯葛」(這純粹是音譯,和「杯」與「葛」一點關係都沒有),是歷史悠久的一種消費者行動。Buycott則是晚近才出現的名詞,中文尚無一致翻譯。
  Collins Dictionary這詞典的解釋,buycott是當消費者懷疑一個企業或國家違反道德時,對這企業或國家的產品的抵制行動。[1] 若僅如此,那麼buycottboycott並無差別。其實,buycott的行動及用意雖然「包括」抵制無良企業,但它更強調是透過購買行動來支持一個企業、國家,或一群生產者。而支持的動機往往是倫理或價值的認同。[2] 像是為支持小農與在地產業而發起「在地消費」(或稱地產地銷)運動,便是一例。
  隨著資訊發達(尤其是社群網路的興起)和認證標籤制度的推行,1990以後buycott的行動便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成為消費者組織、環保團體等非營利組織支持善盡社會責任的企業或抵制無良企業的利器。所以也是時候給buycott一個中文名字了。
  筆者認為,buycott的中文譯名大概有三個選擇。一是「買葛」,這是音義兩譯,沿用「杯葛」而來,但不太容易望文生義。二是彷照維基百科對positive buying的翻譯,譯為「正面購買」;[3] positive buying並非一個很常見的用詞,定義仍不夠成熟。第三是「擇善而買」,這是筆者個人的創意翻譯,好處是望文生義,但也未必是最佳譯名。
  最後,在用詞上應注意buycott的重點在透過買來支持,而非利用不買來抵制。因此,可以說buycott 一家好的企業,不能說buycott 一家無良企業。只能說用buycott的手段來抵制一家無良企業,例如A是無良企業,我們可以利用只購買或多購買B公司(A的主要競爭對手)的產品來打擊A公司。


[1] A type of protest aimed at a company or country with dubious ethical standards in which consumers buy the products of another company or country. (https://www.collinsdictionary.com/dictionary/english/buycott)
[2] The opposite of a boycott: deliberately purchasing a company's or a country's products in support of their policies, or to counter a boycott. (https://www.yourdictionary.com/buycott) 亦可參考Rasche等人2017年合著的書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Strategy, Communication, Governance
[3] https://zh.wikipedia.org/wiki/良知消費

2019年6月4日 星期二

書房進補(三):Engagement 該譯做甚麼?


  Engagement 這詞,常常出現在社區發展、教育改革、企業永續管理等方面的文獻,台灣有人將它譯作「參與」、也有人譯作「議合」。其實一個短詞,是不容易反映它完整的意思。
  Engage作為及物動詞,字典上有多個不同意義。適用於上述脈絡的,是「吸引他人的興趣;使人有意參與其中」(to cause someone to become interested or involved in an activity, or to attract someone’s interest;見《劍橋詞典》)或「引發他人參與」(to induce to participate;見《韋氏詞典》)。而engagement則是「鼓勵人們對一個組織的工作或其它事物產生興趣的一個過程」(the process of encouraging people to be interested in the work of an organization, etc.;見《劍橋詞典》)。
  據此,engagement譯作「參與」或「鼓勵參與」是比較合適的,但也必須注意使用的脈絡。例如,community engagement究竟是指人們參與到社區(的活動或行動)之中,還是指要讓社區的團體與民眾參與進來?許多時候是指後者。
  例如,美國毒物與疾病登記局(Agency for Toxic Substances and Disease Registry)便指出,community engagement是與社區團體、利益團體或因處境相同而結合的團體共同合作,處理影響他們福祉的議題(the process of working collaboratively with and through groups of people affiliated by geographic proximity, special interest, or similar situations to address issues affecting the wellbeing of those people;見www.atsdr.cdc.gov/communityengagement/pce_what.html)。該局並同時補充,engagement有不同的程度,可以從最基本的告知訊息,到engagement較深的意見徵詢、合作,最深到交由社區作最終決定。據此,community engagement可視情況譯為(鼓勵)社區參與、向社區徵詢、與社區合作,或其它更適當的名詞。
  另一個例子是student engagement。它可能是指學生興致勃勃地主動學習,也可能是指教師或校方讓學生參與課程的設計或其他教學事務的決策。
  教改詞彙匯編(Glossary of Education Reform;見https://www.edglossary.org/student-engagement/)這個教育資源平台便指出:
In education, student engagement refers to the degree of attention, curiosity, interest, optimism, and passion that students show when they are learning or being taught, which extends to the level of motivation they have to learn and progress in their education … In many contexts, however, student engagement may also refer to the ways in which school leaders, educators, and other adults might “engage” students more fully in the governance and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in school, in the design of programs and learning opportunities, or in the civic life of their community.
因此,student engagement可以譯為「學生積極學習」或「開放學生參與」,全看脈絡而定。
  在企業方面,當談及永續管理(sustainable management)或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時,也常會談到stakeholder engagement。這是指企業增加其透明度,讓它的利害關係人(員工、股東、政府、社會大眾、利益團體等)更能瞭解它的運作、產品,甚至讓這些利害關係人參與企業的決策過程。因此,stakeholder engagement 通常可譯作「利害關係人參與」或「利益關係人參與」。
  現今,engagement 甚至也被用來指稱投資人對企業採取的任何溝通行動。這種溝通的目的,通常是企圖改變該企業的某些做法或行為。例如,投資人主動找企業商議,要求企業減少碳排,否則便減資。這時候,engage 可譯為「找……商議」、「與……溝通」或「與……議合」,用作名詞可譯為「商議」、「溝通」或「議合」。這也是筆者認為,唯一可以勉強將 engagement 譯為「議合」(意指商議合作)的情況。

反對同性性行為就是反科學?

  《天主教教理》說「同性戀的行為顯示嚴重的腐敗,聖傳常聲明『同性戀的行為是本質的錯亂』,是違反自然律的行為,排除生命的賜予,不是來自一種感情上及性方面的真正互補。在任何情形下同性戀行為是不許可的。」(教理 2357 條) [1] 這說法常受到支持同性戀者駁斥,其中包括從生物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