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4日 星期三

《原罪新論》懶人包

   保祿(保羅)的羅馬書第五章常被用作討論原罪的根據,例如其中所說的:「罪惡藉著一人進入了世界,死亡藉著罪惡也進入了世界;這樣死亡就殃及了眾人,因為眾人都犯了罪……但從亞當起……死亡卻作了王,連那些沒有像亞當一樣違法犯罪的人,也屬它權下」(羅五12-14)。但是,按Brendan Byrne神父的解釋,保祿這經文的重點並非原罪,而是借由亞當與耶穌的比較,凸顯耶穌救恩的豐富性。

   無論如何,傳統上對於原罪的一些概念的確引發了許多疑問。例如:人類都是由同一對男女繁衍下來的嗎?(從現代科學看,這機率微乎其微)最初人類所犯的罪,如何代代相傳並波及到八百竿子也打不著的每個人?對此,溫保祿神父在《原罪新論》一書裡有詳盡的整理,共寫了153頁。以下整理了書中一些重點(其中頁碼表示書中出處),幫助大家認識關於原罪的一些較近代的解釋。

   首先,「我們實在不知道頭一批人類有沒有犯罪,有沒有一個階段人類根本沒有犯罪。我們也不知道人類罪惡歷史何時並藉著誰的行動開始。」(p. 107)

   其次,原罪不是遺傳的──至少新近的解釋不認為它是經由遺傳的。那麼原罪又如何在人類之間流傳呢?溫神父指出四個管道或原因:

   ()透過空間的關係,互相影響。個人和各個團體的罪在倫理和宗教平面上也損害其他的人,例如有人因此成為窮人或受壓迫者,這些人「難以認清天主是一位慈愛而富於智慧的父親,且使人難以相信所有的人都是兄弟姐妹。」(p. 107) 在經濟全球化,人人活在地球村的現代,這種跨地域的影響尤其明顯。

   ()透過歷史的關係,互相影響。每個人都受到他的家庭、國家和民族的傳承與影響。這些影響包括風俗習慣、教育、政治、文化等。換句社會學的話說,我們都是「社會化」(socialization)的產物。這些影響有好的,也有壞的。壞的包括文化裡的偏見、民族間的仇恨、家庭裡的陋習等。

   ()人性。人類有相同的本性,這些本性有其優點,但同時也可能是缺點,甚至因為受到別人的感染而與天主(正道)疏離。例如,人類渴求自由,這份渴望可以幫助人擺脫一些不必要的束縛,追求理想與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但過度地追求自由,又可能使人迷失自己。「所有人都渴求自由,因此當看到別人放縱自由而隨便行事,我們很容易羨慕他們的『自由』。那些不顧一切手段而得到龐大財富的成就,常常也對我們構成一個『誘惑』。」(p. 110)

   ()任何人的罪都對天主的計畫有所妨礙。天主希望所有人都能歸向一個大家庭,一起分享祂的生命,而不僅是個別地、毫無關聯地活著。「所以人類在天主前是一個整體。既然人類是一個整體,因而人類中的成員不但與他同時代及後代的人休戚與共,也與前代的人有極密切的關係,」「由於天主的教恩計畫,任何違背天主旨意的行為──罪,將涉及到所有的人,因為他妨礙教恩史之進展。」(p. 111)

   以上第四點提到的「人類的整體性」,是一個關鍵中的關鍵,因為它可以解釋為何即使人類最初沒有犯罪,那些人還是受到罪惡的影響。「因為我們賴前人之成就來生活,並且繼續完成前人所開創的事業或摧毀前人的功績,子孫懶惰與頹喪會使祖先之辛勞一筆勾消,得不到他們所努力的成果。因之,一個時期或一部份人類的失敗,無論此欠缺出現在人類開始時或以後,它都影響整個【救恩】計畫的實現。由是可見,假使某一階段的人沒有犯罪,但仍捲入在整個人類罪惡歷史中。」(pp. 111-112)

   如果將罪視為人與天主的關係疏離,我們或許更易理解上述這重逆向的、罪惡的牽絆。假如人類的祖先有在天之靈,那當他們看到子孫活在罪惡、痛苦和死亡中時,【註[1]】他們會不會也開始懷疑天主的仁慈,質疑天主造人的目的?這種懷疑就會讓這些祖先們與天主產生疏離。幸好藉著耶穌的宣講、行動、死亡和復活,人可以更深地認識天主的愛,相信天主願意與人和好。這個福音(好訊息)也可以讓祖先們釋疑。所以說,耶穌拯救的是全人類,不只是祂當時的或後來的,也包括祂降生成人之前的。

參考書目

Byrne, B. 原著,活水編譯小組譯(2017)。《羅馬書詮釋》。台北市:光啟文化事業。

溫保祿(1993)。《原罪新論》。台北市:光啟出版社。


[1] 這裡的死亡是指精神上的。聖經上雖說死亡是罪的後果,但那不是指生理上的死亡,也不是指永遠的死亡(下地獄),而是指精神上的死亡。「因著亞當所犯的罪,他失掉了聖德和義德,以及與天主美好的關係;由於失去原來與萬有之源的和諧,因而也與自己的存在喪失了和諧,這就是精神上的死亡。」(p. 8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反對同性性行為就是反科學?

  《天主教教理》說「同性戀的行為顯示嚴重的腐敗,聖傳常聲明『同性戀的行為是本質的錯亂』,是違反自然律的行為,排除生命的賜予,不是來自一種感情上及性方面的真正互補。在任何情形下同性戀行為是不許可的。」(教理 2357 條) [1] 這說法常受到支持同性戀者駁斥,其中包括從生物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