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0日 星期日

殉道,勇氣何來?

  昨天是台灣天主教會慶祝「中華殉道聖人節」的日子。普世教會為這些聖人訂的「紀念日」是七月九日,但「中華教會可由主教團決議將此紀念日提升為節日,並可移至七月九日附近的主日舉行」(見輔仁大學神學院禮儀研究中心對此節日的說明),因此今年在七月十日禮拜天舉行此慶節。

  1648年至1930年間,天主教信徒在中國大陸因宗教迫害或其他原故而犧牲者不計其數,遭義和團殺害的人就有兩萬多人。教廷從這些無數殉道者中整理出有姓名及事蹟可考的120人,由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公元二千年宣為聖人。名單上最後數人之中有一位福若瑟神父,他在18798月至18804月期間曾在香港的西貢服務,是當地鹽田梓聖若瑟小堂的第六任本堂神父。(聖若瑟小堂是香港最古老鄉村教堂之一,於2005年獲聯合國文化遺產保護獎,也是今年慈悲禧年香港的指定朝聖地之一)福若瑟神父雖非因宗教迫害而死,但他是因為服侍傷寒病人受感染而死於山東濟寧,所以也是為信仰而犧牲。他和董文學神父大概是在港台兩地最知名的中華殉道聖人。

  在清朝教難期間,無數天主教信徒雖面對死亡威脅仍不肯背教,最後捨身取義。而當年耶穌被捕受審時,伯多祿卻三次不認主。相較之下,伯多祿似乎懦弱得多。但為何伯多祿與耶穌朝夕相處三年之久,其忠勇卻不如那些與耶穌素未謀面的信徒?那些天主教信徒的勇氣又從何而來?

  伯多祿並非不愛耶穌。在最後晚餐結束時,他已經表達與耶穌生死與共的決心。他說:「主,我已經預備同你一起下獄,同去受死。」(路22:33)「主!為什麼現在我不能跟你去?我要為你捨掉我的性命!」(若13:37)當耶穌預言伯多祿將三次否認祂時,伯多祿說:「即便我該同你一起死,我也決不會不認你。」(瑪26:35;谷14:31)問題是:他太相信自己了。在到達革責瑪尼莊園後,耶穌曾三次請求伯多祿和其他門徒醒寤──「西滿!你睡覺嗎﹖你不能醒寤一個時辰嗎﹖你們醒寤祈禱罷!免陷於誘惑。」(谷14:37-38)──和祂一起祈禱,但伯多祿他們都睡著了。因為他們「心神固然切願,但肉體卻軟弱」(谷14:-38)。伯多祿高估了自己,低估了人性的軟弱,沒有祈求天主給他力量,所以在大難真正臨頭時被人性擊敗了。

  在聖神降臨後,伯多祿和門徒們才開始勇敢地傳教。伯多祿最後殉道,十二宗徒也幾乎全數殉難,[1] 但無數信徒仍不懼羅馬政府的迫害,前仆後繼地傳揚福音,終讓福音傳至普世。這些都應是聖神的功勞。一百二十位中華殉道聖人的忠勇固然可嘉,但若沒有聖神的光照,他們人性的勇氣仍難成其事。

  那為甚麼聖神不早些降臨,在最後晚餐後立即後賦予門徒們勇氣?想是時辰未到吧。天主大概是刻意請聖神晚點「出場」,放手讓人性的軟弱留住門徒們的性命,完成祂的計畫,並讓我們體驗人性的不足,學習依恃祂的大能。

  提到伯多祿三次否認耶穌,前天的讀經班還有一個小插曲。讀經班的兄弟姊妹們發現,四部福音對這事的預言不盡相同。據瑪竇記載,耶穌對伯多祿說「今夜雞叫以前,你要三次不認我」(瑪26:34);而路加和若望記載的是「雞還未叫以前,你要三次說不認識我」(路22:34;若13:38),但瑪爾谷則記載「這一夜裏,雞叫兩遍以前,你要三次不認我」(谷14:30)。因此大家便議論究竟那部福音寫的才對。其實,四部福音可能都對。首先,「雞叫以前」和「雞還未叫以前」是意義相同的兩種講法。其次,我們並不清楚平常或當晚耶路撒冷的公雞是多久叫一次的。如果一隻公雞叫完不久就很快叫第二次,或者一隻公雞叫完後別的公雞也跟著叫,那麼「雞叫兩遍以前」發生和「雞叫以前」發生這兩種講法便無衝突。四部福音記載的,實質上是同一個預言,只是我們無法還原耶穌當晚的確實用詞。





[1] 猶達斯在耶穌被判刑後便後悔,羞愧自殺。其餘宗徒除若望被軟禁在帕特摩島(Patmos)安度餘生以外,均遭迫害致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反對同性性行為就是反科學?

  《天主教教理》說「同性戀的行為顯示嚴重的腐敗,聖傳常聲明『同性戀的行為是本質的錯亂』,是違反自然律的行為,排除生命的賜予,不是來自一種感情上及性方面的真正互補。在任何情形下同性戀行為是不許可的。」(教理 2357 條) [1] 這說法常受到支持同性戀者駁斥,其中包括從生物學...